图片
从2015年至2024年,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。而今年的三伏天7月20日入伏,8月18日出伏,伏天仅30天。
虽然是“短三伏”,但根据今年气候来看,祛湿散寒的难度更大。
图片
“短三伏”祛湿散寒难度大,原因有三:
① 入伏晚 延迟一周(晚入伏)
② 立秋后持续高温(秋包伏)
③ 雨水闷热的气候多(母伏)
这些因素给湿热和寒邪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。所以,更要重视这一阶段的排湿散寒工作。
三伏天是自然赐予人体的“修复窗口期”,此时是将深藏体内的“寒债”一举清还的有效时机。今天,百草君分享给大家三个方法,帮你散寒除湿。
三个祛湿散寒的有效方法01艾灸法图片
艾灸时重点灸三个穴位:气海穴、关元穴、足三里穴。这三个穴位如同身体上的阳气开关,能帮助扶正固本、培元补虚、温阳益气,散寒除湿。尤其适合阳虚体质,像手脚冰凉、夜尿频多、痛经等虚寒症状明显者。
【注意】艾灸时,建议先上后下、先左后右的原则,每穴灸15~20分钟,皮肤潮红温热为度,避免烫伤。艾灸时间最好在9~11点或14~16点,最晚不超过21点。
02食疗法图片
伏天养生的关键点在于:既要防止寒凉伤脾胃,又要应对暑热耗气伤津。这时候就要用食疗帮助应对。中医常用“乌梅汤”进行清补平衡。
【组成】乌梅、山楂、荷叶、丹参、陈皮、甘草(具体克数要根据个人体质来定)
【功效】乌梅敛肺生津,山楂消食化瘀,荷叶清暑利湿,丹参养血安神,陈皮理气燥湿,甘草益气和中,合用可“酸甘化阴、温清兼施”。很适合伏天出现的脘腹胀闷、肢体困重、舌苔厚腻等症。
03脐疗法肚脐为生门,是身体自愈功能的调节中枢。而神阙穴位于腹中央的肚脐处,为先天之命蒂,后天之气舍,为经气之汇海,五脏六腑之本,通过肚脐给药能达到不错的调病效果。
研究表明,肚脐处表皮角质层最薄,脐下有丰富的静脉网及动脉分支,对药物的渗透和吸收快速。
用温阳散寒力量更加强大的附子理中丸贴敷肚脐,能散除体内深度湿寒。它的药性主要作用于脾胃,更适合于脾胃虚寒之证。
【具体做法】买来附子理中丸,掰开,取大约四分之一的量,塞进肚脐,用医用胶布贴好,晚上贴,白天取下,贴一个礼拜可以休息两三天。
参考文献:
[1]周恩华等. "艾灸疗法的思考及运用." #i{中华中医药学刊} 26.8(2008):1695-1696.[2]田明等. "脐疗法的药剂学研究进展." #i{中医药信息} 25.4(2008):4.[3]宫锦汝, 庄礼兴, and 王笑丹. "敷脐疗法的作用机理探讨." #i{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} 27.1(2011):2.
[4]吴忠文. "乌梅汤新用验案举隅." #i{湖南中医杂志} 12.4(1996):2.点击关注
学习更多中医知识
▼
设置星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万宝配资-杭州配资-配资网站首选-股票配资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